《商标法:原理规则与案例讨论》:从探究问题出发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15-04-09浏览次数:324

一本教材的好坏底子里反映的其实就是写作者对学生的态度。只有对学生、对自己的教学充满热情和责任的教师,才有可能写出有质量的教材。《商标法:原理规则与案例讨论》(以下简称《商标法》)之优秀也说明了这一点。
曾经因为一个知识产权上的问题,法学院的陈林林教授向我推荐了何怀文先生,何先生很热情地给予了解答和指导。之后,忽然的一天,何先生联系我,询问是否可以出版他的教材。我们约见,他像风一样刮进我办公室,大谈对当前法学教育的看法,以及对自己商标法教学的想法。那一瞬间,我突然感觉,这个问题他一定已经思考的很久了,就像一棵豆芽在泥土下酝酿了好久想要破土而出。
何怀文先生是北大法学博士、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知识产权法硕士,在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知识产权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等校做过访问学者,还发表过多篇知识产权专业SSCI论文。多年的国际学术训练经历,让他不能安于(或忍受)现在的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很多学生课堂上学习的是一回事,工作后碰到的实际情况则又是另一回事。”“很多学生学了商标法后只是模糊地知道了几个概念,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这种法学教育状态,他想要有所改变。
为了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理念,作者专门写了一篇很长的前言,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学习法律与其说是掌握原理规则,不如说是寻找问题的规范性解决方案”。在作者看来,当前中国法条粗备,而法律适用问题可能更是今后需要面对的挑战,法律适用同样需要高度创造性的法律思维,因而,“如果只是被动地吸纳存储知识而不是积极地探究问题,头脑中留下的僵死法条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该《商标法》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书中引入了最新的案例。面对每年各级法院公布的堆积如山的法律文案,身怀绝技的作者飞檐走壁,游刃于千山万壑,为读者精心挑选了26个典型案例,又施展抽丝剥茧般的耐心,将案例的前因后果、各种可能一一分析,娓娓道来。将“原来看似彼此孤立的法律规范,因缘案件纠纷和主动探究而呈现出生动活泼的紧密联系”。这26个案例“如同26个大舞台,个个都是活着的商标法,客观地反映着当前我国商标制度的实际运行。高度抽象而远非自明的法律原理和规则在这些大舞台上尽情展示着各自丰富的规范内涵”。在理论铺垫后,“劲牌商标案”、“啄木鸟商标案”、“片仔癀商标案”、“五粮液商标案”、“伟哥商标案”等各具特色的案例便被作者一一请上场,而案情的跌宕起伏、分析的精妙入扣,每读一篇让人拍案叫绝。
为了给予读者更加深入的体会,作者又在这些风格各异的判例之后施以多角度多方面的问题讨论,包括引入国内外的相关判例资料,以资增加讨论的深度与宽度,让读者以更大的视野洞悉国内法与国外法的异同。这些讨论的目的,正如作者所说,重点是强调讨论的深入和充分,而不必纠结于结论的高低。
特别地,书中所有的法条是以2013年修订的《商标法》为基准,在涉及旧案例时还特意加注旧法条以示区分。的确,这是一本经过充分思考与精心准备的好教材。(曾建林)
 
 
《商标法:原理规则与案例讨论》,何怀文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58.00元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4月08日   19 版)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5-04/08/nw.D110000zhdsb_20150408_3-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