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美的东西都很简单,好的东西都很朴素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16-05-03浏览次数:300

浙江大学出版社近年来坚持精品化、数字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不仅在高水平的学术出版、数字出版、出版“走出去”、“引进来”等领域形成了特色,同时也开发了大众板块、少儿板块,并且将之纳入了精品化系统中,形成了新的品牌。
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鲁东明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百道网在采访时发现,也许因为这一背景,他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具有明显的用户需求导向,善于抓本质,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考虑和理解出版的衍变。在他看来,真正的创新是抓住人性需求的本源,把最合适的管理理念、技术方法付诸很好的应用;可能这一过程是复杂的,但最终呈现的成果肯定是美好而简朴的。
 
百道网:在当前传统出版与新型出版融合发展的行业大趋势下,浙江大学出版社如何理解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鲁东明:核心竞争力必然是和出版社的定位相挂钩的。浙江大学出版社以服务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服务于浙江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核心,将自身发展目标定位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出版社。
从出版行业角度,浙江大学出版社定位为国家学术出版与“走出去”的重要基地,数字出版与转型发展的典型示范,以及特色学术出版与数字出版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相应体现为:在国内、国际某个或几个出版领域具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或具有知名的出版品牌,或具有引领效应和示范效应。要从这几个方面夯实基础,下足功夫。
从大学出版角度,浙江大学出版社定位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出版社。一方面,出版社的母体——浙江大学积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出版社作为浙江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定位为世界一流;另一方面,服务浙江大学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是出版社的办社宗旨。我们一直致力于成为浙江大学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播的窗口与基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互动力量,以及浙江大学国际学术声誉提升的重要平台——这些也是我们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百道网:浙江大学出版社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哪些资源和优势可以利用?
鲁东明:浙江大学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声誉和品牌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品牌最重要的载体是产品,高校的教学理念是通过教材的出版、教学服务的输出体现的。实际上,浙江大学是许多新型教学方法的试验田,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方法经浓缩荟萃,进而以图书等形式进行广泛传播,这体现了出版社的窗口作用。
进一步举个例子,随着我们出版社越做越好,教学水平很高的老师会意识到,跟我们合作,可以让教学方法传播得更好——这样,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显现出来了。当然,浙江大学出版社是依托于浙江大学,又不能全依赖浙江大学。也就是说,通过产品传播学校的学术成果是服务学校品牌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产品品质的追求来传播学校的学术追求并形成声誉。从这个意义上,更需要“跳出学校服务学校”,培育出版特色,提升出版服务。
服务于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是我们社的发展方向。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要赢得全世界的理解,得到理解后才会获得尊重,获得尊重后才会得到认同,因此我觉得这才是国际化出版的核心。也就是说,怎么通过我们的图书等传播载体,让全世界的人,上至政要,中至知识分子、经营者,下至普通百姓,都能够对中国的文化有所理解,有所尊重,进而有所认同。国际化出版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一方面,我们以既有的资源和人才优势为基础,全力推进“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国科技进展丛书”等系统性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最新科研成果的重大精品出版工程,推出能够让外国读者喜欢的图书项目;另一方面,我们借助出版社的品牌力量,吸附了大量优秀的外国作者和作品,以期能够出版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给中国人看。我们推出的“启真•思想家”系列、“社会经济史译丛”、“启蒙运动研究译丛”等,都广受学术界认可和读者好评。
 
百道网:您一直强调精品化出版。精品化落实到各个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如何真正有效地实施运转起来?
鲁东明:“精品化、数字化、国际化”是我们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战略,“精品化”在其中的地位是首要的、根本性的。所谓精品化出版,就是把优质内容资源的内涵吸收后,用各个层次的读者都能接受的方式来出版,还要把我们中国人想发出的声音转化成外国人能接受的范式。
第一,要培养做精品的意识。意识最容易说,也是最容易忘记的,因此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强调精品意识。要通过日日讲、月月讲,将精品意识内化成编辑自然而然的品质。第二,要提升做精品的信心。自信不是自傲,也不是蛮干、瞎干、固执。我认为出版社这个组织应该像太阳一样给大家动力与能量,也应该像土壤一样,帮助大家建立自信,实现成长。第三,要优化做精品的机制。将激励机制贯彻到出版社的日常中,让真正做精品的人能够得到荣誉与地位,以此来促使精品化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员工的日常工作中。第四,要营造做精品的氛围。注重员工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的统一发展,以项目为载体,让员工在其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职责,不断提高专业硬技能,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软技能,在打造精品项目的过程中更好地相互协同。
 
百道网:贵社这两年开始在少儿出版领域崭露头角,推出了不少名家作品。贵社开辟少儿板块的初衷是什么?对少儿板块如何定位?
鲁东明:从内在来讲,浙江大学出版社作为综合性的大学出版社,其出版板块也理应是综合性的,所有的板块应该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生态圈。尤其是少儿板块,它不像学术出版,也不像教材出版,它的策划方式、发行方式、盈利模式等都是值得大学出版社学习和借鉴的。大学出版社欠缺市场化,开办少儿板块、引进专业的大才血液和新鲜的市场观念,能够为其他板块的文化发展提供战略性的指导意义。这是我们办少儿板块的一个初衷,而绝不是单纯为了分得少儿市场一杯羹。
从外在来说,我认为大学出版社做少儿出版会有新的风格和素养。少儿出版承担着为少年儿童提供优秀精神食粮、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职责。浙江大学出版社在优秀文化传播方面有深厚的优势,它可以通过对优秀少儿图书的“走出去”和“引进来”,帮助小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开放的胸怀和国际化的视野。此外,浙江大学出版社在少儿出版方面,尤其重视其心灵启发和价值观塑造的作用,坚持以专业的眼光、审慎的态度,客观评价一部书稿,从而希望将浙江大学的文化融入少年儿童的成长中,让他们带着对浙江大学的崇敬感来读浙江大学出版社的书。我觉得这是我们少儿板块的定位。
 
百道网:贵社发展大众板块,如何做到学术出版与大众出版的平衡?
鲁东明:在我们看来,学术出版和大众出版其实是一种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关系。我们浙江大学出版社的体系就像人的身体,脑袋是学报,身子是学术专著,双脚是教材,双手是大众图书,而学术专著与大众图书的关系也就像是身子与双手的关系。
目前,我们社的学术专著和教材的总量达到了70%以上,这就意味着我们大部分的有生力量都集中在了学术专著和教材出版方面。这是因为我们毕竟是大学出版社,我们同时担负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学术出版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别的大众出版社做不了也做不好学术出版。因此,我们社大部分人力物力还是要放在学术专著和教材出版上的,少儿和大众等板块只能占30%。
但我一直觉得,学术是要服务于社会的,除了让精英分子知道,最终还需要大众承载。学术专著中的思想、理念只有被大众接受和认可,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价值。这就是大众出版和学术出版的关系,做大众图书的思维方式和做学术专著一样,需要前瞻性。大众情绪、大众潮流都是社会环境决定的,而学术思潮往往比大众思潮要超前一些,所以大众图书往往源于学术专著。
 
百道网:您是计算机专家,理论上贵社发展数字化战略,应该有很强的技术思维主导。但我们看您的一些言论,反而对于传统出版社发展数字化有一些很朴素的理解,把数字化回归到出版初心,数字化只是工具平台。您是怎么考虑的?
鲁东明:我来到浙江大学出版社工作后,首先第一件事就是忘记自己是个计算机专家。因为作为一个专家,追求学术精品、追求学术理念,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出版社的管理者,我不能把对学术的爱好强加到一个组织的发展当中去,这样个人的色彩痕迹就太明显了,会把发展方向搞偏的。
人的发展过程是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一个创造知识的人,会希望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创造的知识,同时得到版权保证;但人的生命毕竟有限,又受到时间、空间的约束,因此需要通过书籍了解过去、预见未来、增加阅历。这就是人的本性——传播自己的想法,引领自己的需要。出版的本质就是要满足人的需要。出版的载体,既可以是纸质载体,也可以是图像载体、网络载体;其渠道,可以是书籍,也可以是短信、微信、网页等。
其实出版本身也并没有决定其是什么形式。在古代,甲骨文、竹简是出版的形式,造纸术、印刷术发明后,也是用来做出版。数字出版只是出版的一种形式它本身还是出版,出版的本质从来没有变过。
数字化创新,就是抓住人性需求的本源,把最合适的管理理念、技术方法付诸很好的应用,那才是真正的创新,如果忘记了本源,而简单地把先进技术、先进理念移用,这叫瞎折腾,新是新的,绝对不是创新。
举一个例子,一开始有网络的时候,电子地图是纸质地图的扫描版,一放大就模糊。但现在的地图是多层次的,慢慢放大它就越来越清晰,而且可以搜索到达目的地的路径,大大拓展了纸质地图的价值。其实纸质地图的信息量很大,餐馆、火车站、购物中心等等都标注得很清楚,但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电子地图的出现就是回归了事情的本源——一个人拿出一张地图的时候要解决什么问题。一旦了解了人们的需求,各种非常实用的功能就争先恐后地开发出来了。这就是创新。
对于大众来说,美的东西都很简单,好的东西都很朴素,历史上都是这样。可能过程是复杂的,但最终呈现出来的肯定是简单的。(岳尚华 贾志甜